作者 | 亦宸
编辑 | 吴擎
要赢在起跑线上;
小学X年级是关键一年;
初中分流是人生的关键;
高考决定人的一生;3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
40岁再不XX就晚了……
日常生活中,无数类似“标题党”展现并催化了我们的焦虑。
笼罩社会的焦虑氛围,造就了《头脑特工队2》放映厅中的特殊情形:作为动画片,看得更入情、更涕泪交加的却是大人。
这部今夏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将人的七情六欲具象为一群五颜六色的小人,我们日常被情绪控制的场景,在电影中得到了有形有色的呈现。
《头脑特工队2》剧照
于是有网友说,是最划算的心理咨询,因为观影之后,虽然并不能瞬间与焦虑和解,但至少可以通过共情主人公莱利的焦虑,进而试着理解自己的焦虑。
心灵得到抚慰的同时,却也不免感到悲凉:影片中,莱利的大脑只是短暂地被焦虑控制了几天,她人生的主旋律始终是快乐。可是,我们大脑的控制权似乎一直被焦虑掌控,快乐偶尔短暂造访,却很快被焦焦用“别太骄傲”“别高兴得太早”等各种观念驱赶。
莱利青春期的命题,却是我们一生都在书写的作业——该怎样让焦虑离开、让快乐回来?
《头脑特工队2》海报
焦虑的产生
乐乐、忧忧等人在梦中被异动吵醒,睡眼惺忪地走到控制台旁,原来是“青春期”按钮亮了,不容它们做出反应,按钮突然发出刺耳的铃声,一场乱仗后“青春期”按钮被乐乐们拔掉,并像其他“无用”的记忆一样被抛弃。
问题却并未解决,一个大锤砸来,拆迁队入场,控制台被改造,新情绪焦焦、慕慕、丧丧、尬尬已悄无声息地进驻大脑。
尬尬、焦焦、慕慕和丧丧
虽然为了和第一部最后一幕“青春期”按钮出场衔接,这次莱利大脑中情绪小人们的混乱,来自“青春期”按钮的点亮。但事实上,青春期不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到访,莱利脑中情绪小人陷入混乱与战争的原因,尤其焦虑产生甚至失控的直接因素是环境的骤变:她即将升中学,最好的两个朋友却和她不再同校;原本在小学冰球队任主力的她,却面临着中学冰球队的考验与筛选。
这背后是分离与身份焦虑。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认为,人的一生是无止境的分离经验,焦虑是这些分离所带来的不安。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则强调,身份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
分离等出现,直接剥夺了莱利的安全感,冰球队主力这种旧身份的失去则让莱利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于是,在莱利刚得知好友不同校、站在新学校门口时,焦焦首次登场。
焦焦登场
虽然无数人深受焦虑困扰,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无法彻底消除焦虑,也一定曾因焦虑获益。
是时候摘掉对焦虑的有色眼镜了。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写道:“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因为我们成长的同时,总会不断面临新事物带来的挑战,焦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威胁、心智敏锐。这种焦虑是人类自卫本能的表现,它会随着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如潮水般涌现和退去。
于是我们看到,起初焦焦是无害甚至有益的。它计划性强,善于解决问题,为莱利解决过多次危机。尤其是当表现不够好的她被火鹰队老队员们议论时,焦焦迅速想到和队长沟通消除误解,成功获得队长的支持。
但一旦焦虑过了度,萦绕心怀久久不散,便会发展成弗洛伊德所说的“神经性焦虑”,神经性焦虑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成比例,甚至根本没有外在危险存在时也会产生,严重时“会使行动瘫痪”。
起初焦焦是有计划性的,但随着故事发展却逐渐失控
随着故事发展,焦焦在莱利大脑中逐渐失控,操纵了莱利的生活。
莱利想要入选冰球校队,作为入队考验的冰球训练营是关键,焦焦抢夺控制台,取消乐乐们用所有“正面”经历催生的“自我”,把乐乐、忧忧等基础情绪锁进罐子里丢弃。
焦焦让莱利牺牲睡眠练习冰球,为获得火鹰队队员的认可而否定自己热爱的乐队,甚至否定和朋友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晚上,焦焦用一张又一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变幻成画面,让莱利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打冰球的莱利
直到焦焦用所有包含着恐惧和担忧的经历催生出“自我”时,一切开始失控。焦焦试图挽救,却让自己在控制台来回奔忙成“风暴”。
相应地,现实中的莱利陷入“行动瘫痪”状态,她坐在球场休息区,呼吸急促,无法言语和行动。
泛滥的焦虑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莱利的“行动瘫痪”状态,焦虑于未解决的问题,却因过于焦虑而无法着手行动,于是困扰你的除了问题本身,还有你对问题的无措,进而陷入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
短暂的焦虑发作会出现一时的“行动瘫痪”,长期的病态焦虑则会让我们的人生出现“卡顿”,眼前或许本可解决或暂时搁置的难题,将会因过度焦虑变成一座大山,它横亘在你的人生中,无法忽视也无法逾越。
焦焦在操作台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曾撰文称,目前而言,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几乎弥漫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为何我们都如此焦虑?
网友讨论最多的片段或许能告诉你答案。影片中,焦虑终于长成的那一刻,用充满着忧伤与绝望的语调一遍遍重复:“我不够好”。
这种对自我的打压,也来自他人对自我的评判。在家里,被父母拿“隔壁家的孩子”来比较,在学校和职场,与同学、同事比较。
莱利和妈妈
“我不够好”的卑微心声,震碎了一颗鲜活跳动的心灵。在影院中,无数成人泪难自抑;影片外,无数网友讨论听到那个声音时的共鸣与崩溃。
打压式教育下成长的我们,不配得感深植心底,我们为此困扰而不自知,在看这部电影时才终于找到答案,原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许我值得觉得“我还好”。
除了打压式教育,竞争性环境也是重要因素。
影片中,莱利是在青春期及升学这种特定阶段、特定事件产生了焦虑。全片其实是一个关于一场竞争的故事,莱利被选中进入冰球训练营,3天的训练营表现,将直接决定她未来是否能进入校队。围绕着这场竞争,莱利的心态从平和转为失衡,从正常焦虑进入到焦虑失控。随着训练营的结束,莱利的心态也重归平和。
《头脑特工队2》剧照
竞争往往意味着强烈的不确定,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又都不能充满自信与确定性地去应对的状态,导致不确定性以及无知感、无力感以及一种难以捉摸和四处弥散的、难以确认和定位的担忧。竞争性环境中,苦恼和焦虑必然成为常态。
焦焦在影片中一句话让许多人无奈地会心一笑:莱利未来的3天决定了她的3年。
这句颇具焦虑特色的话,几乎伴随着我们一生,这种“被淘汰”的恐惧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所谓的“成功”,但也因此战战兢兢,不敢行差踏错,难以感受快乐,所以,我们的焦虑弥漫在人生的时时刻刻。
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自媒体的渲染也催化着社会焦虑,因为我们不再清楚知道“我是谁”。
《头脑特工队2》截图
影片中,情绪小人们带着一个个的记忆球去往意识深处种植信念树,每一个记忆球会生长出一根信念之线,它们用手触摸那根信念线时,会说出由那段记忆得出的自我定义,比如“我很善良”“我很棒”等,最后所有信念汇聚生长成大脑中的自我。
无论是信念之线还是最终的自我,都是关于“我是谁”。
对任何人而言,“我是谁”都是重要的人生命题,它定义的是我和世界的关系。但我们并非生来就明确知道“我是谁”,而是像莱利一样,靠一段段的记忆来定位自己、定位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
如果说,从前我们靠身边的人、与身边人的互动来定位自我,如今却很有可能靠社交媒体无数或真或假的成功故事来作为定位和参照,从而更容易有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野心,也更容易体验挫败感,进而产生焦虑情绪。
不要完美,要完整
许多网友最被治愈的时刻不是最终莱利形成了稳固自我,不是她终于收获顺利的中学生活,而是焦焦看到自己努力种植出“焦虑自我”后的片段。
焦焦被新自我的“我不够好”惊吓到,它的努力只让一切变得更严重,任何情绪都无法再靠近已形成“焦虑风暴”的操作台。乐乐拼命钻进风暴中,试图劝说“焦焦”,却发现一脸惊恐的它已经虚化。乐乐试探着对焦焦说:放手吧。
《头脑特工队2》截图
在积极情绪的安抚下,已虚化出残影的焦焦缓缓回归实体,被抱出“焦虑风暴”,它满眼抱歉地说:对不起,我只是试图保护她。
乐乐重新种上了“好”的自我,莱利的焦虑状态却并未如预料般立刻缓解。乐乐茫然,这时,它看到各种记忆球中被批评的莱利、发怒摔东西的莱利,同时,“好”的自我发出“我很善良”的声音。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乐乐意识到,它也曾和焦焦一样,擅自决定莱利的内心模样。那个它拼命找回的“好”自我,并不是真正的、完整的莱利。
那些被乐乐抛弃的记忆正在意识深处生长,并试图“破土而出”。乐乐果断拔掉“好”的自我,全新的、完整的自我长了出来,它有多种颜色、多种模样,发出着不同的声音:“我很自私”“我很善良”“我不够好”“我很刻薄”……
完整自我长出之后,莱利终于脱离焦虑状态。
莱利
对于只允许“好”的假性自我,我们并不陌生。这些年,类似“遇见更好的自己”等鸡汤文章充斥网络,我们也看过不少如何应对“负面”情绪的文章,努力让自己永远“正能量”,永远积极阳光。这种话看上去美好又正确,其实却是对真实和全面自己的不接纳和否定。
但我们一定会有“不好”的方面,会自私、会发怒、会刻薄;一定会有“负面”情绪,会焦虑、忧伤、尴尬、愤怒。
当所有好的经历都被接受,所有情绪都被接纳时,莱利自我才更稳固、更坦然,才真正摆脱焦虑。因为在乐乐选择“好”的或“坏”的记忆时,本质是在评价自己,“被评价”本身便带有竞争、筛选的性质,让人感到不安与不被爱。当她接纳自己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情绪,才真正感到笃定与安心。
这种被接纳的价值感,是我们许多行为的底层动因。亚当·斯密认为,贪婪和欲望并非满足自然需求,否则最底层的劳动者收入也足以满足需求,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说,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当所有情绪被接纳时,莱利才会更加稳固和坦然
失败之所以使人痛苦,是因为成功是这个世界对我们友好的关键因素。
说到底,我们的追逐与焦虑都是渴求爱,身份只是“爱”的表征或获取爱的途径。一旦自我接纳,便感受到了这世界最真的爱。
但是,自我接纳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也是无数网友羡慕莱利仅用3天就完成了他们几十年未能完成功课的原因。
或许很难,但可以试着接纳自己的经历与情绪,试着看见自己选择焦虑的理由,探寻不焦虑的选择。
我们永远不可能完美,但有机会完整。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许昌股票配资